【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之安徽企业风采(一):瓦大:“小番茄”种出“大梦想”

2025-05-08 16:27 信息来源:工商导报 发布人: 字号:
  编者按:

  日前,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的通报》,公布新希望集团等100个首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其中,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番茄谷项目、安徽菜大师农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农产品央厨项目、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蓝莓创业产业园项目榜上有名。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本报记者深入三家企业采访,探寻企业“兴村”路径。

  今日,推出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之安徽企业风采(一):瓦大:“小番茄”种出“大梦想”

  在阜阳市插花镇板桥村宽敞明亮的数字化大棚内,翠绿的藤蔓间,青红相间的“瓦大1号”鲜食番茄长势喜人,颗颗饱满圆润,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每一口都能吃到浓郁的番茄味,仿佛尝到了儿时的味道。”在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亓文明绘声绘色的描述下,记者不仅瞬间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更找到了瓦大番茄畅销的秘诀。

  尽管价格比普通番茄高出很多,却依然供不应求。“年产鲜食番茄1800多万斤,产值达2.6亿元,70%以上都是直供长三角地区。”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彬介绍道。

  “爆款”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创始人的科技与匠心,更是其投身农业的情怀和担当: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吕彬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近年来,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鲜食番茄产业为主线,以瓦大番茄谷项目为载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下的“瓦大模式”。

  一粒种子的科技突围

  瓦大与番茄结缘的故事始于一颗种子。在董事长吕彬看来,一颗种子能改变一个产业。

  时间回溯到2018年。吕彬走进上海一家超市,目光被售价80元一斤的日本番茄所吸引,尽管价格不菲,但市场需求却很大,这为进入发展瓶颈期的瓦大拓宽了思路:当即决定走发展高质量番茄产业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彬与国内顶级番茄科研团队达成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推出了“瓦大1号”鲜食番茄品种,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大多消费者反馈,这个番茄口感极佳:既酸甜适中,又软糯可口。


  这让企业尝到了科研育种、原始创新带来的甜头。“育种是核心,瓦大投资建设国内首家民营番茄种质资源库。我们还成立番茄研究院,根据每年市场变化、作物表现作出迭代调整。”吕彬告诉记者。

  尽管“瓦大1号”市场接受度很高,但受季节影响,无法量产。如何扩大产能?瓦大制定了“根在安徽,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布局全国,走向国际”的产业发展布局,种植基地纬度从南到北,经度从东到西,覆盖上海、宁夏、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地。

  瓦大番茄有着与生俱来的“科技范”。吕彬介绍,瓦大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番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及番茄产业化发展等开展科技创新,为鲜食番茄产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截至目前,瓦大成立了7个科研平台,合作了30多家科研院所,主持20多项科研重点项目,育推近10个高品质番茄品种,获得知识产权专利32项,编制蔬菜标准体系36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成果10多项。

  数字农业重塑新质生产力

  瓦大深度聚焦鲜食番茄产业,着力发展番茄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已构建一总部、四中心和遍及全国七个省市的种植基地,形成“一种、一业、一乡”生态体系。

  在该生态体系下,数字化成为瓦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建成数字管控中心,将传统种植升级为“可复制的工业化流程”。

  在瓦大玻璃温室内,记者看到,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着水肥、光照等18项参数。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我们通过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可精准匹配番茄不同生长阶段需求,将传统经验种植升级为数据驱动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瓦大番茄谷技术员周正宇通过手机展示数字化管控成效:自动滴灌系统节水30%,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5%,每平方米产量提升40%。

  2021年,瓦大番茄谷项目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2年,被评为安徽省数字化农业工厂;2023年,“瓦大1号”鲜食番茄被评为“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3·上海)参展产品金奖”。

  以产业为乡村振兴“铸魂”

  “未来产业如何与村民、村集体结合起来?”这是吕彬一直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个初衷,瓦大在阜阳市颍东区板桥村谋划了“瓦大番乡”项目。

  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瓦大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入股分红以及设施租赁等方式帮扶脱贫户、脱贫村和村集体企业资金高达4143.85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500余人。

  56岁的黄传珍通过在瓦大番茄谷务工,年增收1万多元。“我年龄大了,不便外出打工。来这里干活很方便,还不耽误种家里的5亩多地。”黄传珍对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

  “公司提供免费食宿,让我学到了现代种植技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一个月能拿5000多块钱,年底还有年终奖,不仅工作比较轻松,也更有成就感。”周正宇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要有‘魂’,这个‘魂’就是产业。接下来,我们将在原有番茄产业基础上延链补链,新建‘番茄村’等项目,将‘番茄村’打造成一种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吕彬表示,新建项目以村民为主,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让村民成为产业的主人,续写产业“兴村”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志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