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之安徽企业风采(二):菜大师:深耕“粮头食尾”产业链

2025-05-08 16:32 信息来源:工商导报 发布人: 字号:
  编者按:

  日前,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的通报》,公布新希望集团等100个首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其中,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番茄谷项目、安徽菜大师农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农产品央厨项目、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蓝莓创业产业园项目榜上有名。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本报记者深入三家企业采访,探寻企业“兴村”路径。

  今日,推出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之安徽企业风采(二):菜大师:深耕“粮头食尾”产业链

  从“粮头”到“食尾”,一座央厨工厂如何催生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日前,安徽菜大师农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菜大师)给出了答案。


  作为菜大师布局乡村振兴的关键落子,岳西县农产品央厨加工厂项目正悄然改变大别山区的农业格局,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这座以“农场+工厂+市场”为模式的县域农产品净菜加工厂串联起高山蔬菜从田间到长三角餐桌的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岳西方案”。

  打造“农业+数字”产业新标杆

  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这是菜大师负责人谭祖辉创业之初就思考的问题。通过整合原有企业和产业链,团队成功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并形成一站式全品类闭环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产业集团的华丽转身。

  从“深耕安徽”到“贯穿沪蓉”再到“连贯冀陕”,“菜大师力量”正在加速形成:先后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单位、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单位、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民营经济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安徽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政策指引下,菜大师岳西央厨项目脱颖而出,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书写了农业产业化新答卷: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将高山蔬菜转化为净菜、干货等高附加值产品,配套冷链冷库构建起200公里辐射半径的“放心菜”供应圈,日均保障20万人的健康餐食。


  据了解,菜大师以“农场+工厂+市场”模式破解了农业增值难题,通过农产品加工“接一连三”,探索“农业+”产业复合模式,发展高山经济、农优经济和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现代乡村产业集群。

  “我们让深山里的茭白、小黄姜48小时直达长三角。”岳西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联动百大集团、邻几商超等渠道,年供应农副产品超1.5万吨。

  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支撑下,24个乡镇114个村种植基地实现订单化管理,600万亩管理基地中,岳西高山蔬菜、玉米等特色产品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价值蜕变。

  构建村企共富命运共同体

  菜大师以“村企共富”为使命,通过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我们建立‘党建+产业链+人才’机制,组建专业农服团队,常态化组织农业种植技术等培训,帮助农民提升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岳西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岳西央厨项目聚焦就业帮扶,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固定收入超15万元,带动固定就业人员120余人,惠及农户2000余户。


  通过原产地搭建新媒体电商平台,菜大师积极开展电商助农活动:以“高山豆角”为例,两年销售2000余吨,助农增收240余万元,推动当地以“高山豆角”等乡土产品形成产业规模。

  在菜大师临泉农业基地,呈现出的是另一番“村企共富”景象。记者看见,一批“安徽菜心”正在装货发车,将于18小时后抵达香港。“菜心深受香港市民喜爱,利润比内地高20%左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菜大师通过技术帮扶、收益分红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近年来,菜大师带动村集体及合作社等生产主体超13200家,推动了各地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奋力谱写出村企共富新篇章。

  三产融合重构创新生态链

  菜大师岳西县农产品央厨加工厂项目,是其“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典型实践。

  该项目以央厨工厂为核心载体,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标准化生产升级、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化运作转型、从初级原料供给向品牌化商品输出跨越,探索出一条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岳西模式”。

  “我们通过建设标准化工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化渠道,增强品牌竞争力,培育专业化人才,强化产业支撑力,成功打造了一条三产融合的创新生态链。”谭祖辉表示,未来,集团将因地制宜推广这一模式,培育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传统产业帮扶到现代农业体系构建,菜大师的发展历程映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下,这家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乡村资源禀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变革中,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本报记者 刘志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