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的通报》,公布新希望集团等100个首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其中,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番茄谷项目、安徽菜大师农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农产品央厨项目、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蓝莓创业产业园项目榜上有名。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本报记者深入三家企业采访,探寻企业“兴村”路径。
今日,推出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之安徽企业风采(三):紫约:为蓝莓装上“中国芯”
走进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约),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蓝莓基地,串串蓝莓被果粉包裹,在绿叶的映衬下,宛如晶莹剔透的蓝宝石般缀满枝头,散发出浓郁的果香。
“我们年产鲜果5万吨,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是国内首家能12个月持续供应蓝莓鲜果的企业。2024年,通过深化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加速释放产能效能,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紫约董事长蒋洪洲如数家珍。
近年来,紫约深耕蓝莓产业,以“小蓝莓”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为蓝莓装上“中国芯”
通过资源整合,紫约实现了蓝莓种植的水肥一体化高效管理,成功破解蓝莓种植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
这是一家集蓝莓新品种研发、组培、育苗及授权使用、全国全纬度种植、技术输出、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
蓝莓种植一年即可丰产?没错,紫约让这一“卡脖子”技术难题变为现实。“我们自主研发的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将蓝莓丰产周期从传统的5年缩短至1年,亩产量从750公斤提升至1750公斤。预计2026年丰产后,将实现年产鲜果7万吨,年销售收入超56亿元。”蒋洪洲告诉记者。
据了解,紫约全国种植基地横跨北纬21度至47度,将分批在云南、安徽、山东、四川、东北等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4万亩。2013年至今,公司已建成种植基地21个,合计17128亩,其中安徽无为6098亩。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紫约联合农业部蓝莓首席专家李亚东教授和蓝莓岗位专家刘成教授,利用GWAS全基因组关联技术、DH技术及生物育种技术,提升育种分析和选育高品质种苗的效率。“我们现有紫约、中芯、秋韵等系列28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其中果径最大品种直径可达25毫米(约合1元硬币大小),糖酸比优化至17:1。”蒋洪洲介绍道。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紫约集团获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荣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安徽省“万企兴万村”典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未来五年,我们计划申报80个新品种保护,同时将申报的优良品种进行组培、育苗、示范推广、授权使用,构建中国蓝莓种苗的专利护城河,为蓝莓装上‘中国芯’。”蒋洪洲踌躇满志。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紫约打造“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完成了从“一颗蓝莓”到“一个产业”的华丽转身。
在无为市紫约乡村振兴创业产业园展厅,记者看到,蓝莓果干、果酱、NFC果汁、低度果酒等系列产品被摆在显眼位置。目前,该产品已经成功投放市场。
“我们在无为经济开发区建成1.5亿元规模的深加工产业园,联合多所高校成立国家浆果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正在深度研发花青素、花色苷、鞣花酸萃取液等大健康功能性食品,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抢占蓝莓加工市场制高点。”蒋洪洲告诉记者,集团正在建设的蓝莓产业文化园,将深度融合种植基地与休闲农业,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构建乡村振兴增值新体系
紫约采用“龙头企业+国有企业+村集体”的入股合作方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创业产业园商业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又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紫约农业51%、无为乡投公司45%、村集体4%的股权比例,确保了村集体“负盈不负亏”。此外,还通过开发“蓝莓贷”专项金融产品,撬动社会资本1466万元,省农担提供2800万元信贷担保,形成金融助农新模式。
“我家离产业园很近,骑电瓶车几分钟就到。在这里每月收入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紫约乡村振兴创业产业园工人罗艳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紫约集团蓝莓基地工作5年的方放,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年收入超10万元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紫约,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据了解,2013年至今,紫约累计支付土地租金5293万元,提供固定岗位900余个,通过村集体分红416万元,直接惠及6485户农户,年支付农民工资约1.1625亿元。
未来,紫约还将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蓝莓博物馆,建立中国蓝莓大数据平台和蓝莓鲜果收储交易中心。“我们将深度融入安徽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产业链,以交易中心激活区域经济活力,打造长三角特色农业新引擎。”蒋洪洲向记者描绘了集团高质量发展蓝图。
(本报记者 刘志凌)